2006年9月1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省一监何以成为大学生的摇篮
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郑建国

  在许多人眼中神秘而森严的监狱,何以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?监狱又是通过什么办法,确保服刑人员改造和学习两不误?日前,本报记者走进省一监,作了一番探访。
  制度激发囚子求学热情
  省一监自考点设立之初,报名的人并不多,头一年只有三四十个人。面对尴尬的开局,监狱领导急了。如果报名人数不能尽快提升,考试成绩不理想,那么好不容易设立的考点就有可能被取消。“服刑人员为什么不愿意报名,要调查;考试政策有什么地方不合理,要改进。”监狱领导指示。
  经过调查,原来绝大多数服刑人员担心参加自考会影响别的改造项目。“考核分,考核分,犯人的命根。”对服刑人员来说,改造考核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减刑假释。针对这一点,监狱一方面加强宣传,一方面严格按照依法、科学的要求,以“鼓励为主,奖罚得当”的原则,制订了自考奖惩制度,规定自考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考核分奖励,考试成绩突出,还可以参与改造积极分子的评选。服刑人员的自考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。第二年,报考人数一下子就翻了一番。
  随后,省一监又对服刑人员参加自考的要求、报考审查和其他条件作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,把制度保障贯穿于整个自考工作中。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,报名人数逐年增加。2005年,省一监参加自考的服刑人员已近500人,平均每12人中就有1人参加自考。
  创造条件让囚子学得进考得出
  “这门课的重点是第四章,这一章的概念特别多,经常会作为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考。一定要对照考试提纲多看书,注意理解要点,不要死记硬背。”一名穿着囚服的“老师”正向其他服刑人员介绍自考经验。这样的情景在省一监很常见。
  服刑人员既然报了名,就要让他们学得进、考得出。但由于自考难度比较大,加上一些服刑人员文化程度较低,学习不得法,起初几年,自考通过率不甚理想。为了提高服刑人员的考试成绩,省一监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,创造学习条件。服刑人员缺少学习资料,监狱教育科就利用电脑上网下载,对报考相对集中的课程进行辅导。每次考试前,省一监还努力争取邀请到主考学校的教师来监进行辅导。
  省一监还注意在服刑人员间开展自考学习经验心得交流,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。一年考出10门自考课程的服刑人员江某、两年考出专科的服刑人员黄某等“自考高手”在讲台上当起了老师。实践证明,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对其他自考犯帮助很大。一名初中文化的服刑人员在考试之初屡屡失败,在参加了几次经验交流会后,随后便一连考出了9门课程。
  监地合作赢得社会支持
  每年自考前夕,负责组考的衢州振华职校都会派校领导和老师到省一监考察,对自考工作进行具体指导,为服刑人员上辅导课。然而,他们宁愿自掏腰包,也不要监狱拿一分钱。这得益于省一监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监地合作。
  省一监认识到,社会化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趋势之一。多年来,省一监一直非常注重与地方自考部门进行密切合作。考点设置、制度建设、手续办理、人员培训……只要事关自考,省一监都会及时与地方自考部门联络沟通,监狱领导有时还亲自前去协商。
  2003年,在省、衢州市自考办的支持下,省一监增设了自考联络站,使监内一年可组织的考试次数达到6次。